甘肃省平凉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,地形复杂、气候多变,山洪灾害频发,对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基础设施构成严重威胁。传统防汛工作依赖人工巡查和分散式数据管理,存在信息滞后、跨部门协同困难、应急响应效率低等问题。为提升防汛减灾能力,平凉县于2014年启动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项目,整合物联网、大数据、移动互联等技术,构建覆盖气象、水文、应急管理的智慧化防汛平台。
系统以“全域感知、智能预警、协同指挥”为目标,构建“1个数据中台+8大功能模块”的立体化体系,具体功能如下:
1. 智能监测与预警报警系统
• 全域感知网络:在全县37个山洪易发区、12座水库、8条重点河道部署雨量站、水位计、视频监控等物联网设备,实时采集降雨量、水位、流速等数据。
• AI预警模型:结合气象预报与历史灾害数据,构建山洪风险动态评估模型,通过红(紧急)、橙(高危)、黄(警戒)三级预警机制,自动向防汛指挥部、乡镇责任人、村民发送短信、APP弹窗、广播警报。
• 案例应用:2016年7月,系统监测到某乡镇1小时降雨量突破80毫米,AI模型预测山洪概率达90%,提前2小时触发红色预警,协助转移群众1200余人,避免直接经济损失超500万元。
2. 应急指挥协同平台
• 移动办公系统:开发防汛专用APP,支持巡查人员实时上传隐患点照片、定位信息,后台自动生成任务工单并追踪处理进度。
• 即时通讯与视频会议:整合5G网络,实现县-乡-村三级防汛人员实时音视频通话,支持多部门联合视频会商,紧急情况下1分钟内完成指令下达。
• 应急预案管理:内置30余套标准化应急预案,根据灾情等级自动匹配响应流程,并推送物资调度、人员撤离等操作指南。
3. 资源管理与调度优化
• 应急物资管理系统:对全县26个物资储备库的救生衣、沙袋、发电机等物资进行RFID标签化管理,实时监控库存状态,灾时自动生成最优调配方案。
• 防汛人员管理系统:建立包含520名专职人员、1800名志愿者的数据库,结合GPS定位实现抢险队伍就近调度,响应速度提升60%。
4. 基础设施数字化管理
• 构建桥梁、道路、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电子档案,结合GIS地图标注风险等级,灾后快速评估损毁情况,为抢修决策提供数据支持。
1. 预警效率显著提升
预警信息发布平均耗时从传统模式的45分钟缩短至3分钟。
2. 跨部门协同能力增强
通过系统实现水利、应急、气象、交通多部门数据共享,灾情处置效率提升40%。
3. 资源利用科学化
应急物资调配时间缩短70%,防汛人力成本降低35%,灾后重建资金使用透明度提高。
平凉县通过山洪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,实现了从“被动救灾”到“主动防控”的转变。未来计划进一步引入卫星遥感、无人机巡查技术,完善“空天地一体化”监测网络,并探索与周边市县的数据联动,构建区域联防联控体系。
结语:平凉县的山洪防汛实践表明,数字化转型是提升基层防灾能力的关键路径。通过技术与管理的深度融合,为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筑起一道坚实的“科技堤坝”。